為規范職稱評審程序,加強職稱評審管理,保證職稱評審質量,提升公共服務水平,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制定了《青海省職稱評審管理辦法》(青人社發〔2022〕115號,以下簡稱《管理辦法》)。為便于各地區、各部門、各單位更好地理解和執行,現就制定《管理辦法》的背景和相關內容解讀如下:
一、制定背景
制度建設是深化職稱制度改革的一項重要任務。2019年,人社部出臺《職稱評審管理暫行規定》(第40號令),首次建立職稱管理工作部門規章,對職稱申報評審、評委會管理、違規處罰等進行規范。近年來,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按照國家和我省關于人才評價改革的部署要求,不斷健全完善職稱管理制度,促進職稱工作規范化、制度化。隨著改革的推進,我省職稱管理制度呈現“碎片化”、部分內容不能適應現階段職稱規范管理的新要求,需要加以完善。為切實加強職稱評審全流程規范管理,結合我省職稱制度改革實際,對標人社部《職稱評審管理暫行規定》(第40號令),在廣泛征求意見,學習借鑒兄弟省份的經驗做法、充分論證的基礎上,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研究制定了《管理辦法》。
二、主要內容
《管理辦法》,共10章65條。主要內容如下:
第一章總則,明確適用范圍、職責分工。明確目的、依據、適用范圍、原則等基本事項。明確職責分工,我廳是職稱評審工作的綜合管理部門,會同行業主管部門負責職稱政策制定、平臺搭建、組織實施、工作指導和監督檢查。明確制定省級標準、市(州)標準和單位標準的責任主體。
第二章職稱評委會組建,規范職稱評審主體,明確“誰來評”。明確開展職稱評審,應申請組建職稱評審委員會。職稱評審委員會分為高級、中級、初級,組建職稱評審委員會應符合相應條件。實行評委會分級核準備案管理制度,明確省、市州、縣(市、區)人社部門管理權限,規范核準備案程序。
第三章職稱評審辦事機構和職責,規范承辦機構管理服務,明確“誰來辦”。設立職稱系列(專業)的主管部門應當設立職稱承辦機構,承辦機構按照明確的職責及工作內容,開展評審管理服務具體工作等。
第四章職稱評委員會專家庫的建立,規范專家庫的管理,明確“怎樣建”。專家庫由評委會組建單位按照職稱系列或專業建立。高、中、初級職稱評審專家庫成員,按照規定的入選條件和程序在省內外同行專家遴選,評審專家每屆任期不得超過3年,期滿應重新核準備案。
第五章年度評委會及評議組的產生,規范年度評委會工作,明確“怎么干”。評審辦事機構在開展年度職稱評審工作時,應當組建年度職稱評委會,評委會之下,根據工作需要設立學科和專業評議組。評委會專家按要求從專家庫中隨機抽取,參加各層級職稱評審的專家應達到規定人數。評委會專家每年進行動態調整。
第六章申報推薦及審核,規范申報工作流程,明確“怎么申報”。符合條件的申報人按要求提交申報材料,明確用人單位、主管部門、評審辦事機構、人社部門按職責和權限進行審核、把關和公示。明確公立機構、事業單位、非公經濟組織、中央駐青單位、援青人員、自由職業等各類人員申報途徑及程序。申報人一般按職稱層級逐級申報,“高精尖缺”人才可破格申報,基層人才可適當放寬條件限制。
第七章組織評審,規范評審工作流程,明確“怎么評”。各級評委會辦事機構按照管理權限,組成年度評委會、召開評審會進行投票表決,產生評審通過人員。細化、規范操作流程,明確評審方案報備、評審組織實施、評審結果公開等重點環節的具體操作事項、紀律要求、評審結果使用以及頒發電子職稱證書、開放職稱信息網上查驗服務。
第八章監督管理,規范監管制度和監管手段,明確“怎么監管”。實行四公開、雙公示、誠信承諾、倒查追責等事前事中事后監管制度。人社部門會同行業主管部門加強對職稱評審工作的監督檢查,通過質詢、約談、現場觀摩、查閱資料等形式進行抽查、巡查,依據有關問題線索進行倒查、復查,自覺接受監督和審計,確保職稱評審的公平公正。
第九章法律責任,明確監管對象及違規處理方式。細化申報人、用人單位、行業部門、職稱評委會、評審專家、工作人員等主體違規、違紀行為應當承擔的責任、處理方式。
第十章附則,明確印發實施有關要求。
三、主要特點
《管理辦法》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將中央和省委省政府關于深化職稱制度改革的有關要求貫穿到職稱評審全過程。一是將職稱評審管理的實施范圍拓展到全體專業技術人才和各類用人單位。職稱申報打破了身份、檔案、所有制等限制,非公有制單位和自由職業者評職稱不再“無門”。二是堅持繼承與創新相結合。一方面,結合新時代職稱工作面臨的新形勢、新要求,改革原有文件中不合時宜的地方,解決新問題、提出新舉措。另一方面,保持職稱政策的連續性,對以往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繼續保留,不對職稱評審作顛覆性改變,避免對職稱工作造成沖擊。三是堅持放管服相結合。實行分級分類管理、放管結合,確保該放的權放到位,該管的事得管好。自主評審單位評審結果,由過去直接審批轉變為備案管理。同時強調優化服務,加強事前事中事后全過程監管,促進“減負松綁”與有效監管科學統一。
《管理辦法》堅持問題導向、目標導向,對標《職稱評審管理暫行規定》(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令第40號),圍繞健全完善職稱評審全流程管理制度,明確了職稱申報評審的必要程序,每一程序包含的環節,以及每個環節主要內容及各參與主體的權利義務等,同時明確了職稱“誰來評”、評委會及專家庫“怎么建”、年度工作“怎么干”,職稱怎么申報、怎么評審、如何監管,更好地指引申報人、單位、主管部門、評審辦事機構均按流程規范操作,確保職稱評審公正公平、高效高質。
《管理辦法》明確了各級職稱評審管理工作層級,明晰了人社部門、行業主管部門、評審辦事機構職責劃分,指明了職稱評審主體等,避免因工作職責不清造成相互推諉,形成工作風險。將服務理念融入職稱評審工作全過程,簡化流程、減證便民,凡是能夠通過法定證照、書面告知承諾、政府部門內部核查或者部門間核查、網絡核驗能夠辦理的,各級審核部門和單位一般不得要求申報人額外提供證明材料。依托青海省職稱評審信息化管理系統,優化便捷服務,實現職稱評審全流程網上辦理,全面推行職稱電子證書,逐步開放職稱信息查詢驗證服務,持續打造有溫度的職稱評審服務。
四、政策問答
(一)職稱評審的內涵與范圍?
答:職稱是衡量專業技術人才學術技術水平和專業能力的主要標志,職稱評審是按照評審標準和程序,對專業技術人才品德、能力、業績的評議和認定。職稱評審結果是專業技術人才聘用、考核、晉升等的重要依據。
對與本省各類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非公有制經濟組織、民辦機構等(以下稱用人單位)建立勞動關系的專業技術人才,以及在我省從事專業技術工作的自由職業者開展的職稱評審工作,適用于本辦法。
?。ǘ┞毞Q評審的原則?
答:職稱評審堅持德才兼備、以德為先的原則,遵循人才成長規律,根據職業屬性和崗位特點,科學公正評價專業技術人員的職業道德、學識水平、創新能力和實際貢獻。
(三)職稱評審的條件誰來制定?
答:職稱評審采用體現專業技術人才職業屬性和崗位職責的分類評價標準。堅持國家標準、地區標準和單位標準相結合。地區標準包括省級標準和市州標準。
省級標準,由省級人力資源社會保障行政部門會同相關行業主管部門,依據國家標準,結合我省實際制定。省級標準不得低于國家標準。
市州標準,可根據工作需要,由市州人力資源社會保障行政部門會同同級相關行業主管部門依據省級標準,結合實際制定。市州標準不得低于省級標準。
單位標準,由實行自主評審的單位根據事業發展和工作實際制定單位標準。單位標準不得低于省級標準。
評價標準應注重考察專業技術人才的專業性、技術性、實踐性、創造性,突出品德表現、創新能力、分類評價,突出評價專業技術人才的業績水平和實際貢獻,破除唯學歷、唯資歷、唯論文、唯獎項、唯帽子傾向,不將論文作為評價應用型人才的限制性條件,不將人才稱號、學術頭銜的數量、層次作為人才評價的限制性條件或直接依據。
?。ㄋ模┞毞Q評審委員會的組建要求?
答:各地區、各部門以及用人單位等按照規定開展職稱評審,應當申請組建職稱評審委員會。
評委會按照職稱系列或者專業組建,不得跨系列組建綜合性評委會。面向一個地區專業技術人才開展職稱評審的系列(專業),原則上一個系列(專業)只組建一個職稱評審委員會。高層級評委會可以評審低層級同系列(專業)職稱。
?。ㄎ澹┥陥舐毞Q評審的人員應符合哪些條件?
答:申報人應當為本單位在職的專業技術人才或從事自由職業的專業技術人才。申報人應當遵守憲法和法律,具備良好的職業道德,符合所申報的職稱系列(專業)、相應級別職稱評審規定的條件,遵守職稱考試、面試答辯等有關規定。相關職業有準入限制的,按準入規定執行。
符合相應職稱系列(專業)職稱考核認定條件的,可按國家和我省相關規定考核認定。
由國家統一考試并實行“以考代評”的專業,不再開展相應層級職稱評審和考核認定。
申報“考評結合”的系列(專業)高級職稱的人員,須先取得相應專業考試的有效合格證,再申報職稱。
違反行業法律法規受到從業限制以及其他不得申報參加職稱評審或延期申報職稱的情形,按照有關規定執行。
?。┟駹I企業專技人才和自由職業者如何申報職稱?
答:民營企業、非公經濟組織、民辦機構、小微企業專業技術人才和從事專業技術工作的自由職業者,申報評審職稱與我省公立機構、企事業單位專業技術人才享有同等待遇。經個人申請,由所在單位、人事檔案托管機構、屬地市場監管部門、屬地人社部門按照職責根據我省已明確的民營企業專業技術人員職稱評審工作要求,按照相應的申報途徑和規定的程序逐級向相應職稱評審辦事機構申報。
?。ㄆ撸┥陥蟛牧嫌烧l審核?
答:申報人所在單位、行業主管部門、職稱評審辦事機構和人力資源社會保障行政部門應當按照職責對申報材料進行審核、復核。
申報人所在單位,對申報人的個人信息、資格條件和申報材料的真實性、完整性、實效性進行審核。
各級行業主管部門,主要負責審核申報人員是否符合申報評審條件,申報材料是否準確完整、真實有效,申報系列專業是否與崗位和從事專業一致,申報推薦程序是否規范等。符合條件的,須明確推薦意見并按照職稱管理權限逐級推薦上報。
職稱評審辦事機構和縣(區、市)、市州級人力資源社會保障行政部門,應當按照職稱管理權限對申報材料進行認真復核,審核是否符合受理范圍、委托程序和申報材料的規范性、完整性、有效性,不負責對申報人學術技術水平的評價。申報材料不符合規定條件的,應當一次性告知申報人需要補正的全部內容和補正時限。逾期未補正的,視為放棄申報。對不按規定程序報送、未經或未按規定進行公示、提交虛假材料或其它不符合規定和要求的,應注明存在的問題并及時退回。
省級人力資源社會保障行政部門根據管理權限,采取事中事后隨機抽查、核驗等方式對資格審查、審核情況、申報評審工作全流程等進行檢查監督。
(八)評審結果如何確認?
答:評委會組建單位采取多種方式對評審結果進行公開公示,公示期不少于5個工作日。經公示無異議的評審通過人員,職稱評審辦事機構應在評審工作結束后,按管理權限報主管部門、人力資源社會保障行政部門進行核準確認;自主評審單位的評審結果按管理權限報人力資源社會保障行政部門和行業主管部門備案。
(九)職稱證書的發放?
答:推行職稱電子證書,評審通過人員自行在職稱評審系統打印,電子證書與紙質證書具有同等效力。評審通過人員取得專業技術資格時間原則上以評審會議評審通過之日為準。自主評審單位評審結果按規定備案后,自主頒發職稱證書。
(十)專業技術人員因工作崗位變動如何轉評?
答:因工作崗位變動,符合轉換、變更職稱系列(專業)任職條件的,經單位考核推薦后,可申報轉評為現崗位所對應系列、專業的同級別職稱。轉評后在現崗位工作滿一年以上,且年度考核合格的,可申報高一級職稱,轉評前后同級職稱資格任職時間可連續、累計計算。
(十一)評審會議的管理要求?
答:開展評審工作前,應當組織評審專家進行必要培訓,學習評審標準條件、有關政策、評審程序和紀律要求等。評審會議實行封閉管理,評審專家名單不對外公布。參與職稱評審的評審專家和工作人員要認真履行職責,恪守職業道德,嚴守評審紀律,遵守保密規定,不得泄露評審中討論的內容、表決情況等有關事項;遵守廉潔紀律,不得私自接收申報人員材料,不得利用職務之便獲取不正當利益。
評審專家應與評審機構簽署職稱評審保密承諾書,遵守評審工作紀律要求。評審專家與評審工作有利害關系或者其他關系可能影響客觀公正的,應當申請回避。未出席評審會議的評審專家不得委托他人投票或者補充投票。
(十二)職稱評審工作的監督方式?
答:人力資源社會保障行政部門和行業主管部門通過質詢、約談、現場觀摩、查閱資料等形式,對各級職稱評審委員會及其組建單位開展的評審工作進行隨機抽查、巡查,依據有關問題線索進行倒查、復查。推行申報、評審雙公示制度,暢通群眾投訴舉報、網絡輿情等渠道,主動接受群眾監督。
公示期間,對通過舉報投訴等方式發現的問題線索,按照管理權限和《信訪工作條例》等規定調查核實,同時接受單位紀檢監察部門的指導和監督。
對評審委員會違反政策規定、評審程序及紀律要求,不能保證評審質量,造成社會不良影響的,視情節予以限期整改、宣布評審結果無效或停止評審委員會工作。上述情節嚴重的,由人力資源社會保障行政部門取消評審委員會組建單位職稱評審權,并依法追究相關人員責任。
?。ㄊ┤绾蝺灮毞Q評審管理服務?
答:職稱評審工作一般每年下半年開展一次。依托“青海省職稱申報評審管理信息系統”開展職稱申報評審。省級人力資源社會保障行政部門建立青海省職稱評審信息化管理系統,規范操作流程,統一業務標準,統一辦理程序,統一評審結果等數據采集,實行職稱申報、受理審核、備案評審、結果公示、證書發放、證書查驗等全流程網上辦理。
凡是能夠通過法定證照、書面告知承諾、政府部門內部核查或者部門間核查、網絡核驗能夠辦理的,各級審核部門和單位一般不得要求申報人額外提供證明材料。